来源:中国民间故事网  作者:石毅

触动那些企业家们的“慈善情结”究竟是什么?在投入慈善事业的过程中,他们又有怎样的感受?

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深圳彭年集团董事长余彭年和北京今典集团董事长张宝全。在《公益时报》版“2005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中,余彭年、张宝全及其夫人王秋杨分别位列第二和第六。他们的捐赠额分别为7500万元和3000万元。

张宝全:慈善是一种情结

张宝全

江苏镇江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92年投身商海,现为北京今典集团董事长。2001年当选“中国房地产十大风云人物”。

在《公益时报》版“2005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上,张宝全及其夫人王秋杨以3000万元的捐赠额位列排行榜第六。

5月1日上午,在张宝全京郊的私人会所里,张宝全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而他的夫人王秋杨,此时正在北极与几位朋友进行极限探险。

2003年6月,王秋杨曾赴西藏阿里考察当地的教育状况。此后,张宝全与王秋杨向西藏阿里地区捐助1000万元,用于建设4所完全小学,建校剩余资金用于今典集团与阿里地区教育局共同设立的“苹果教育基金”,以资助那些从阿里考入中学或大学的贫困学生,同时还用于招募志愿者来阿里从事教育工作。

入选大陆十大慈善家,使张宝全颇感意外,因为他向上报的捐赠额只有1500多万元,全部投入了教育事业。

“3000万元是怎么统计出来的,我也不知道,他们可能把我对艺术、建筑的投入也算进去了,但我只愿意把对教育的投入算作慈善捐赠。”张宝全说。

“慈善,本来就是自己的一种情结。”张宝全用“复杂”来形容企业家的“慈善情结”———“慈善不仅是帮助别人,还是自己的精神需要。慈善是一种文化,大家互相获得,完成一种人格提升。”

张宝全说,在为阿里招募义工时,学校未建成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人报名,他相信,那是志愿者的一种慈善情结,跟他和王秋杨的捐赠行为一样,不是几句话就能说透的。

被冠以慈善家之名的张宝全告诉记者,他并不喜欢“慈善”这个词。“这在中国就像施舍一样。但这不是施舍,你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自己也获得帮助。叫公益比叫慈善好,公益是双向的,慈善好像是单向的。”

张宝全说,他曾经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人自愿到山区教学。他认为,这是一种公益行为,如果排公益榜的话,这个人可以上榜。“这个社会更应该提倡一种公益文化和公益精神。”

援建学校在建造过程中,得到了当地大力支持。张宝全和王秋杨原先计划投入的1000万元大概花了一半,剩下的就转为基金,用以捐助考上中学或大学的学生和为当地培养师资力量等。

说到这个过程,张宝全对中国当前的慈善事业状况发表了长时间的感想。

张宝全说:“企业家将钱真正投给国家专门慈善机构的不是很多,为什么呢?我更愿意来探讨这样的事情。国外慈善机构都是民间自发的,只有让民间具有慈善情结的人去做,才能做得好。”

在张宝全看来,民间来做慈善更容易有热情,一个有热情有情结的人会全身心关注,而缺乏热情就缺乏专注,缺乏专注就不容易把能量100%地发挥出来,或者把力量发挥到点子上。

“在西藏刚开始我们打算投入200万元,后来发现不够就增加到1000万元。等到真的要把这个学校弄完的时候,每一笔钱都能起到作用。这是很多企业家愿意自己来做的原因。”张宝全说。

在2003年7月2日的日记中,王秋杨写道:“我想办学校,可能与我从小的生长环境有关,我也是初一就住在了学校,而且也是农村的学校,条件很艰苦,整个一个青春期都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度过的。我知道这些孩子们心里在想什么,怎么想的,也知道他们父母的心情。”

因为王秋杨和张宝全的这份情结,捐资助学成为他们的一项持续性事业。

“我们的慈善事业刚刚开始。”张宝全说。

王秋杨2003西藏之行日记

(节录)

-2003年6月9日

……加油时我们遇到了一个名叫亚吉拜的快乐男孩,交谈中我们得知他10岁了,回族,可这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却因为附近没有学校,所以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和出生日……我想利用此行好好地看看,西藏的孩子们是在怎样学习、怎样生活着的,或者我能做点什么?

-2003年6月25日

……这几天我走访了几所学校和乡村教学点,这里的教学和学生生活及卫生条件真是太差了。完全小学(1-6年级,政府包学费食宿)的孩子最好的出路就是考上好一点的学校,但贫困的孩子又苦于掏不起路费。

-2003年6月27日

(八嘎乡完全小学)我问校长文体用品都有什么?他忙指了指我身边的一张破桌子上的几个沙锤和几根跳绳。我什么也没敢再问了!

我给张宝全打了个电话,他就猜出来我又要向他要钱建学校了。记得第一次给他打电话说这事,我在卫星电话这边哭了。我说我想帮帮这些纯朴的西藏孩子们,当时我们打算拿出200万元来援建两所学校。可是后来我发现这里的人工和材料费用都很贵,于是就把费用增加了500万元。今天我们决定用1000万元在西藏援建4所学校。3个电话,从200万元到1000万元,我希望4所学校能够改变一些孩子的生活。

余彭年:更投入地做好事

余彭年

深圳彭年集团董事长。1922年生于湖南,现年83岁。1958年,由上海申请去香港,从勤杂工开始赤手闯天下。1982年,余彭年回到家乡湖南,家乡的贫困使他震惊,开始在内地行善。

在《公益时报》版“2005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中,余彭年以捐赠7500万元位列排行榜第二。

由于建立了被媒体称为中国第一家慈善酒店的深圳彭年酒店,余彭年的善举广为人知。

2004年和2005年,余彭年这一名字连续出现在胡润版与《公益时报》版的中国慈善家排行榜上。

采访中,余彭年告诉记者,他做好事并不是为了要什么排名,“我做我的好事,只要真的有效果,我就很开心。”

余彭年跟许多采访过他的记者都提起过这样一件事:1988年,他给湖南捐赠10辆进口三菱救护车,两年后他却得知,救护车里面的设施被改造,本应用于急救病人的车成了某些领导的专用车。盛怒之下,余彭年将捐赠车辆悉数收回,转赠涟源县几家医疗单位,然而他没想到,转赠的救护车再次被挪作他用。

“我做好事,钱要真正交到百姓手里,才放心。”余彭年说,他不希望自己拿出的一百元钱,只有二三十元能送到百姓手里,剩下的都流到其他地方。

近年来,余彭年最大的一项善举是在2003年宣布启动“光明行动”计划。该计划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耗资5亿元人民币,陆续对内蒙、西藏、甘肃、湖南、辽宁的白内障患者进行救治。为了实施该计划,余彭年花费1200多万元从美国进口了5部医疗车,并从湖南、北京请来医疗专家,为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手术和医疗服务。

余彭年说,这一善举,是缘于数年前他患白内障的切身经历。他说:“一个手术至少要花费四五千元钱,我有钱不怕,但是贫苦的人怎么办?”

八十多岁高龄的余彭年,不仅亲自参与“光明行动”的策划、管理、调查工作,甚至在流动医疗车到达每一个省的开幕仪式上,都亲自到场主持。

2000年6月,在彭年酒店开业之时,余彭年对外宣布:将酒店经营所得的纯利润永久地捐献给社会福利和教育事业;在他有生之年,整幢大厦不出售、不变卖;在他百年之后整幢大厦产权不赠与、不继承,经营所得利润继续无偿捐献直至大厦使用期结束。余彭年认为,这是能使他的慈善事业获得持续性的保证之一。

为了更专心地投入慈善事业,从2004年1月1日起,余彭年将深圳彭年酒店的业务交由希尔顿国际酒店管理集团管理,并为此每年向希尔顿支付1500万元。余彭年说自己年纪大了,一边经营酒店一边做慈善很辛苦,为了“更投入地做好事”,他辞去酒店董事长职务,成为一个专职慈善家。

同时,余彭年向外界宣布,将来不会把自己的遗产留给子女。“我有两个儿子,他们生活得比我好,留钱给他们是害了他们,我是从甘苦中过来的,不能让他们不知道甘苦。”

在采访中,与一些慈善家的低调不同,余彭年总是很坦率地讲述自己行善中的一些感受,他说:“因为有种种顾虑,很多人不敢站出来做。中国贫穷的地方太多了,政府应该更加鼓励,一般人也同样能做好事。”


·上一篇文章:摊子铺得太大,皮尔·卡丹“帝国”现裂缝
·下一篇文章:陈逸飞:未竟的商业草图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6mj.com/news/caifu/07317161739I79H2K4FKF6AGKE5H84.htm


【相关内容】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