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此后的文化大革命,毛泽东如愿以偿。毛刘的决裂可以部分地比拟太平天国里的洪杨决裂,不是杨秀清或刘少奇缺乏治国之才,也不是洪秀全或毛泽东太不容人,实在和杨秀清与刘少奇在治国中确立了巨大的威望后不自觉地对看似虚位的“一把手”表现出的怠慢甚至无礼有关。刘少奇在七大的报告中有一百零四处说到毛泽东的名字而八大的报告中则降低到了四次,在延安已经发表过的《论*员的修养》在后来编辑《刘少奇选集》后划去了毛泽东的名字,还有一些毛泽东认为很重要的会议不邀请他参加,这些都可以视为两个主席失和的间接证据。从一九三七年在延安建立起来的同盟关系,终于在一九六七年以刘少奇靠边为标志而彻底结束。
   
    文化大革命这项巨大工程中的一个微观方面,就是毛泽东对分出一线二线后的大权旁落的全线收复。毛自己都承认了自己在经济上的不够内行,但他肯定又不能容忍一些在他看来也内行不到哪去的一线主管把他边缘化的努力。刘邓陶、彭罗陆杨等相继落马,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的恶气也终于可以出了----尽管代价十分巨大。
   
    十、林彪夜遁逃
    也许同毛泽东建国后的位高权重和年事已高有关,毛泽东后来的逆境策略越来越减少了低调和忍辱的表现而反映为寸土必争甚至锱铢必较。
   
    一直在公开场合严格维护毛主席威严的林副统帅终于还是没有如愿以偿地实现顺利交班。他刚刚表现出对“国家主席”这一曾经由刘少奇担任、在相当程度上掌握了国家和军队(宪法上国家主席也是“武装力量总司令”)的权力的位置的觊觎,毛泽东敏感和多疑的目光就极其冷峻地飘了过来。在1970年庐山会议上提及设置“国家主席”之议的所有林彪“山头“的人都遭遇了严厉地批评,甚至包括不悉此中玄机的汪东兴。
   
    毛泽东对此的穷追不舍收获的是林彪的委屈和反感。他已经清楚地感受到了张春桥力量的上升和自己接班的渺茫。他在策划“五七一”和谋害B—52未遂的情况下选择了叛逃。
   
    摔死在温都尔汗的林叶夫妻,用一种十分生猛的方式宣布了毛林同盟的完结。而亲密战友的叛逃之举让毛泽东的神经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多种病相加并经常在梦中喊出“亲密战友”、“副统帅”等语的他显然无法理解这一痛变故并追究自己在把林彪逼上绝路的过程中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两大接班人相继以不同的方式与自己决裂,这让毛泽东受到了太大的打击和刺激。他对战友们的信任降到了历史最低点。而对接班人的选择和培养也越来越不英明。起初是准备同时起用老干部邓小平和新干部王洪文并希望由老干部辅佐新干部的方式实现政权接力,但后来发现造反出身的王洪文迅速投入江青集团,而邓小平则拒不接受请他主持为文化大革命正名的任务。政治局内在林彪集团衰落后仍然有两大山头强烈对抗,这种对抗甚至引发了一九七六年天安门前的大规模集会和含沙射影的诗词大会。失望中的毛泽东同时放弃了邓王二人,而开始考虑以处在中立立场上的华国锋主持大局。但是可惜,毛华之交仍然未能如毛所愿“你办事我放心”、“照过去方针办”,他所选择的第四组接班人仍然未能经得住政治风流的考验。
   
    林彪叛逃加剧了毛泽东的衰老和走向天国的进程。也许,发生在他七十八岁这年的这场巨大困境是他一直没有走出的难局。在后来的五年里,他做出了许多错误的判断和不合常规的决策。这五年里的毛泽东,一方面表现出与芦荻谈诗说文时的才情飞扬,一方面也表现出对各位同事的半信半疑。他同时打击了文人和武人两大集团,却也没有投入足够的实质性措施树立华国锋们的威望。
   
    忠心耿耿的周恩来先毛去世,这也在相当程度上促成了周恩来留在人们心中的洁白之品。在毛泽东去世后,只好在冥冥之中期望握有兵权的叶帅能够对华主席多多关照了……
   
    毛泽东在其一生中遭遇了许多次尴尬的场面,几乎都在他举重若轻的高妙手段下轻松化解。但是比较而言,上升期的他处理逆境的手段更为潇酒,而高峰期的他处理危机的手法则偏于滞重。
|<< << < 1 2 3 4 5 6 7 > >> >>|


·上一篇文章:毛泽东如何对待三位前妻
·下一篇文章:萨达姆精锐卫队消失原因,100亿外加57名模特,瓜分完毕一哄而散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6mj.com/news/junshi/088416543CKFFHEIF144J5BG0F31F.htm


【相关内容】

北欧十大神话女神故事与介绍

佚名

天蓬元帅猪八戒的故事

佚名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完整版《一千零一夜故事全集》

佚名

古代洞房里的尴尬事:外甥女嫁舅舅情何以堪?

佚名

“中山舰事变”发生时毛泽东提建议为何未被采纳

佚名

外国十大著名爱情故事

佚名

林彪最佩服的大将:粟裕尽打神仙仗

张雄文

揭秘:古代娇美皇后裸浴时的尴尬事

赵韵之

毛泽东的妻子:江青死前的最后一句话

佚名

趣谈: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情爱之神

佚名